文/賴木森牧師
要找一個能在戰場上打了四十多年的仗,卻還沒有被打死的兵,確實不多;要在飽受各種風寒、煎熬、受傷及危險的戰場上,找到能夠堅持不放棄的兵,也是少之又少;要找到能夠像迦勒一般老當益壯,奮鬥至七十多歲的戰士,就更加稀少。然而,這就是張寶華牧師的生命。他是我們作為基督精兵的一個效法榜樣;他的戰鬥精神亦是我們每個戰士應該擁有的心志;他那種至死忠心的生命,反映了一個基督精兵的寫照。
自從四十多年前張寶華牧師落腳新加坡時,他的眼目就從沒有離開過東南亞國家那些深山野林的地區。他知道在這些最偏遠的疆界及山嶺裡,有許多仍活在黑暗中的民族正等待福音的真光。他一步一步走近這些地方,找機會打開一扇又一扇的門,越過一個又一個困難與阻力,總要進入這些遙遠及稀有人到過的地方。正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 8:20-21 所說的:「我立了志向,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,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。就如經上所記:未曾聞知他信息的,將要看見;未曾聽過的,將要明白」。因此,在這四十多年的歲月,張寶華牧師的足跡已經遍滿了泰國、緬甸、中國及加里曼丹等地方。
我心目中的張牧師,不單是一個前輩,他更是我生命的老師、事奉的導師,及在戰場上他是我身經百戰的團長。對於我們機構《福音自傳會》而言,他是我們最具豐富經歷的「遺產」人物 (Classic Heritage)。
當我在2006 年接過他的棒子時,曾經對他說:「福音自傳會以後不可能再有一位像您這樣,能為機構貢獻那麼多與那麼大的主任了。我相信亦很難再有人能像您那樣在CNEC事奉這麼多年了。」我為了他對神、宣教工場及福音自傳會多年的忠心服事,深深感謝天父!
張牧師出生於中國,但自幼便離開家鄉,漂流國外。後來他在美國接受教育,成家立室。然而,他始終沒有忘記亞洲,更沒有忘記他的家鄉。四十多年前,他離開美國,舉家搬回亞洲,參與開拓宣教的事工,一住就是四十多年。
目前,雖然他已經卸下重任,但仍然選擇繼續留在新加坡,這是因為他的心、他的朋友、他的屬靈孩子都在亞洲!
在宣教的工場上,當地人一開始都稱張寶華牧師為「美國的代表」。日子久了,他們漸漸尊敬地改稱他為「張牧師」。不知從何時開始,他的稱呼轉為親切的「張爺爺」。四十多年後,「宣教爺爺」成了他的尊稱!可想而知,他的屬靈兒子及子孫早已經遍滿了東南亞及中國的各山區!
有一天,若張牧師真要告老回美國,我相信他的腳蹤在東南亞及中國的山嶺將永遠不會被磨滅。正如羅馬書 10:15 所說的:「報福音、傳喜信的人,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」。